《资治通鉴》概略
(——by桩白墨,持续更新……)
士之生也,苟无意于斯世则已;如其抱负器业,未甘空老明时,将以奋发而有为也,其于是书,可不熟读而深考之乎!
卷第一 周纪一
- “三晋”列为诸侯
- 名器既乱,天下以智力相雄长
- 《易》曰:“履霜坚冰至”
- 智瑶贤而不仁
- 无恤出简于袖中
- 尹铎治晋阳
- 君子能勤小物,故无大患
- 智伯索地
- 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
- 智伯携韩、魏攻赵
- 絺疵上谏,不听
- 三家合谋,杀智伯,灭族
- 才、德之辩
- 自古昔以来,国之乱臣,家之败子,才有余而德不足,以至于颠覆者多矣,岂特智伯哉!
- 豫让报仇
- 魏文侯
- 与人期猎
- 主和,使魏大于三晋
- 任座直言
- 君明乐官,不明乐音
- 富贵者不敢骄人
- 与李克商议立相,翟黄VS魏成。居视其所亲,富视其所与,达视其所举,穷视其所不为,贫视其所不取
- 吴起
- 杀妻求将
- 投奔魏文侯
- 与士兵同甘苦,为士兵吮吸病疽,士兵战不旋踵
- 聂政刺杀侠累
- 吴起与武侯论山河之固:在德不在险
- 魏置相,田文VS吴起
- 魏相公叔尚用计赶走吴起
- 吴起治楚,国强而贵戚大臣怨
- 出子及其母被杀
- 楚悼王死,贵戚大臣作乱,杀吴起
- 子思与卫侯
-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:圣人之官人,犹匠之用木,取其所长,弃其所短
- 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,暗莫甚焉;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,谄莫甚焉
- 《诗》曰:“具曰予圣,谁知鸟之雌雄?”
- 韩严遂杀哀侯
- 魏武侯不立太子,二子相争,国内乱
- 齐威王朝周室
- 封即墨大夫,烹阿大夫,齐国大治
- 韩、赵攻魏,谋不和而退
- “君终,无嫡子,其国可破也。”
卷第二 周纪二
* 魏、楚以夷翟遇秦,于是孝公发愤
* 卫鞅
- 孝公招贤纳士(“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,吾且尊官,与之分土”),公孙鞅入秦
- 公叔痤先君后臣,荐(/杀)卫鞅,魏惠王不听
- 卫鞅变法(“夫民不可与虑始,而可与乐成。论至德者不和于俗,成大功者不谋于众。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,不法其故”)
- 徙木者予五十金,然后下令
- 太子犯法,治之
- 十年,秦国大治
- 迁“乱民”于边,民莫敢议令
* “信者,人君之大宝也。”
* 魏惠王以珠为宝,齐威王以人为宝
* 庞涓妒贤害孙膑,孙膑入齐,为威王师
* 围魏救赵
* 楚王两闻之
* 韩昭侯不许申子私求
* 弊裤待有功者
* 商鞅迁都,变更法令
* 王致伯于秦
* 庞涓伐韩,孙膑晚救,受重利得尊名
* “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”
* 庞涓自刭于树下
* 邹忌陷害田忌,田忌奔楚
* 卫鞅乘魏弊而伐之
* 卫鞅智取公子卬,大破魏师
* 魏惠王献地、徙都,后悔
* 孝公死,秦人杀商鞅,车裂,灭家
* 赵良与商鞅交谈。五羖大夫vs商鞅
* “千人之诺诺,不如一士之谔谔。”
* 诗曰“得人者兴,失人者崩。”
* 书曰“恃德者昌,恃力者亡。”
* 孟子言仁义,子思言利
* 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为利,不仁者不知也
* 韩昭侯作高门
* 越王伐楚,败,国散
* 苏秦筹备合纵
* 激怒张仪入秦
* 苏秦合纵成功,并相六国
* 秦犀首欺齐、魏,共伐赵,败纵约
* 卫嗣君以左氏城买一胥靡。“夫治无小,乱无大。法不立,诛不必,虽有十左氏,无益也。法立,诛必,失十左氏,无害也。”
* 苏秦私通,由燕奔齐。欲弊齐而为燕
* 赵武灵王不肯称王。“无其实,敢处其名乎!”
* 张仪劝魏事秦,不听,伐魏
* 靖郭君专齐之权
* 海中大鱼,“网不能止,钩不能牵,荡而失水,则蝼蚁制焉。”
* 孟尝君散财养士
* 夫贤者,其德足以敦化正俗,其才足以顿纲正纪,其明足以烛微虑远,其强足以结仁固义;大则利天下,小则利一国。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,隆爵以尊之;养一人而及万人者,养贤之道也。今孟尝君之养士也,不恤智愚,不择臧否,盗其君之禄,以立私党,张虚誉,上以侮其君,下以蠹其民,是奸人之雄也,乌足尚哉!
* 登徒直不愿送象床,以家传宝剑请公孙戌进谏
* 臣光曰: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。苟其言之善也,虽怀诈谖,犹将用之,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!诗云:“采葑采菲,无以下体。”孟尝君有焉
卷第三 周纪三
* 孟子见襄王,天下定于一
* 秦人逆五国之兵
* 齐大夫刺杀苏秦
* 张仪劝魏王,背纵约
* 伐蜀VS伐韩。“欲富国者务广其地,欲强兵者务广其民,欲王者务博其德。”
* 燕相子之篡位
* 燕国大乱。齐伐燕,杀子之(肉酱)、燕王。
* “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,箪食壶浆以迎王师,岂有他哉?避水火也。”
* “天下固畏齐之强也,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,是动天下之兵也。”
* “古之君子,过则改之;今之君子,过则顺之。古之君子,其过也如日月之食,民皆见之;及其更也,民皆仰之。今之君子,岂徒順之,又从为之辞?”
* 张仪欺楚王,破齐楚从亲
* 陈轸两次进谏不听
* 楚两次战败于秦,韩、魏乘机袭楚
* 燕昭王求贤(吊死问孤,与百姓同甘苦,卑身厚币以招贤者)
* 郭隗:千金买死马。乐毅至燕
* 楚王囚张仪,郑袖解围。张仪说楚王
* 张仪说韩、齐、赵、燕事秦,皆成。受封
* 张仪归,秦惠王死,武王立,与张仪有隙
* 诸侯复合从
* 张仪用计,离秦赴魏
* 孟子论之曰:或谓:“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;一怒而诸侯惧,安居而天下熄?”孟子曰:“是恶足为大丈夫哉!君子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正道,得志则与民由之,不得志则独行其道,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是之谓大丈夫。”
* 甘茂与秦王盟于息壤,遂拔宜阳
* 秦武王好以力戏,与孟说举鼎,绝脉而薨;族孟说
* 赵武灵王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。“愚者所笑,贤者察焉。虽驱世以笑我,胡地、中山,吾必有之。”
* 赵武灵王劝服公子成。“治国有常,利民为本;从政有经,令行为上。明德先论于贱,而从政先信于贵。”
* 甘茂惧,亡奔齐
* 赵王伐中山
* 宣太后任魏冉为政,威震秦国
* 秦蚕食诸侯国
* 楚太子杀秦大夫
* 赵武灵王立少子何,自号“主父”
* 主父潜入秦
* 秦王用计劫楚怀王,楚立太子
* 孟尝君入秦,被囚。以“鸡鸣狗盗”之术得脱
* 公孙龙论藏三耳,孔穿不应。理胜于辞
* 邹衍过赵,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。邹衍谈辩论之道。“夫辩者,别殊类使不相害,序异端使不相乱。抒意通指,明其所谓,使人与知焉,不务相迷也。故胜者不失其所守,不胜者得其所求。”
* (《通鉴》书此,言小辩终不足破大道)
卷第四 周纪四
- 楚怀王逃跑未遂,死于秦。诸侯不满
- 赵主父胡服骑射,灭中山
- 李兑与肥义商议;“小人有欲,轻虑浅谋,徒见其利,不顾其害”;“谚曰:‘死者复生,生者不愧。’吾欲全吾言,安得全吾身乎!”
- 公子章作乱,肥义死;李兑、公子成杀之;主父饿死沙丘宫。犹豫未决,故乱起
- 白起败韩魏,斩首24万,崭露头角
- 秦楚和亲。荀卿:“夫道,善用之则百里之地可以独立,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仇人役。”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,是其所以危也
- 苏代献计:伐赵孰与伐桀宋利?以名尊秦而令天下憎之,以卑为尊
- 宋康王:欲霸之亟成,故射天笞地,斩社稷而焚灭之,以示威服鬼神……人心尽失。齐伐宋,民散,城不守,宋王死
- 齐湣王灭宋而骄,开疆土,杀谏臣。乐毅将五国之兵伐齐,长驱逐北
- 乐毅:“齐王伐功矜能,谋不逮下,废黜贤良,信任谄谀,政令戾虐,百姓怨怼。今军皆破亡,若因而乘之,其民必叛,祸乱内作,则齐可图也。若不遂乘之,待彼悔前之非,改过恤下而抚其民,则难虑也。”
- 淖齿以救齐为名,杀齐王
- 荀子:国者,天下之利势也。得道以持之,则大安也,大荣也,积美之源也。不得道以持之,则大危也,大累也,有之不如无之;及其綦也,索为匹夫,不可得也。齐湣、宋献是也
- 用国者义立而王,信立而霸,权谋立而亡;三者,善择者制人,不善择者人制之
- 行一不义,杀一无罪,而得天下,仁者不为也
- 内不修正其所以有,然常欲人之有,如是,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。上诈其下,下诈其上,则是上下析也。如是,敌国轻之,与国疑之,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……
- 乐毅下齐七十余城
- 王孙贾与市人杀淖齿,立齐王
- 蔺相如完璧归赵
- 卫嗣君好察微隐。荀子论之为聚敛计数之君;修礼者王,为政者强,取民者安,聚敛者亡
- 不可图周;“麋鹿蒙虎皮”
- 秦、赵渑池之会。蔺相如复请秦王击缶,秦王不肯。相如曰:“五步之内,臣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!”左右欲刃相如,相如张目叱之,左右皆靡